《宋夏政论文献解读》之田锡 论安关辅奏

· 快讯

论安关辅奏(真宗至道三年七月二十五日)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八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太平治迹统类》卷五、卷二七、《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卷六

陛下临御以来,观庶政以仁,接大臣以礼。闻奏山陵诸事,必泫然流涕;闻奏灵州往事,必恻然动容。圣智渊深,临事能断;睿机神速,驭下以宽。济之以严明,小人屏退而敛迹;博之以询访,大臣畏爱而推诚。臣未见时政之是非,亦未见人君之过失。若军旅措置之宜,非臣所能知;若黎民利害之本,微臣辄敢议。民之利莫先于省征徭、宽赋役,民之害莫大于用兵甲、挽刍粟。利害有大小,康济有先后。今利害之大者无先于舍灵武,康济之先者莫重于安关辅。舍灵武则甲兵不兴,甲兵不兴则挽运自息,挽运既息则关辅必宁,关辅既宁则四方无虞,四方无虞则四夷无事。臣今所忧者,关西二十五州军,昨经灵武之役,不胜困弊。加以时雨稍愆,秋田失种,府库未实,仓廪尚虚。若西戎辄敢骚边,北狄忽来犯塞,则朝廷何以备之?关辅何以宁之?臣虞此患必生,臣谓此灾必有。何以知之?臣窃闻去年九月十九日未时,永兴、环州、庆州、延州、清远军、隰州,同日同时六处地震,塌损城墙,毁坏庐舍,在处州府不敢不奏,所属转运不敢不申。洎灵州送粮草回来,死者十有馀万。议者即云地震已应于此,臣则未以为然。夫天垂象动而不息,地生物静以为常,茍当静而动,是失其常。若永兴、环、延、庆、隰、清远军六处地震,臣亦窃见报状,延州路祗候、冬官正杨文镒奏称其月是戌月,又是戌日未时,自北上来。臣以为当静而动,动之方位既在关辅,将来虑至戌年,岂无在下者辄动乎?关辅若有寇盗弄兵,雈苻聚啸,跨连州郡,僭称王公,则臣虑西川复保剑关之危,南方复恃重江之险,闽中、越中、淮南、湖南岂无见利忘义之人?岂无幸灾乘便之者?愿陛下思之。禳此灾者在修德,除此患者在早图。德之修者,以诚信感神明,以言行动天地,以简易理机务,以清静安黎元;图于早者,减关市之征,放筦榷之利,蠲减租赋,优复流亡。乡闾与人为害者,募之入军;郡县在官未理者,命之移任。设制科,使怀才抱器者悉为朝廷所用;置屯田,俾弃本竞末者尽为户籍所收。铸农器以结之,储时种以贷之,免五年之租徵,冀十年之生聚。如此纾民,民无不安;如此安民,民无不泰。《管子》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既知礼节,又知荣辱,则岂敢为寇盗,岂敢犯禁令!禁令既不敢犯,寇盗必不敢为,又何忧啸聚之虞,又何虑侵扰之患?此置屯田,其利一也。制举科目,不可具陈,今略举可设者: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道侔伊吕才比管乐科,传道经典达于教化科,详明政术可以理人科,文堪经邦科,武足安边科。臣伏睹太祖朝曾设制科,于时敕限三千字已上成。字数既多,书写不易。赐食之后,就试以来,既对天颜,岂无兢惧?又值日晚,固不遑宁。虽有经邦之谋,岂能周悉;虽有安边之策,靡暇敷陈。今若设此科条,但用汉时公孙弘、董仲舒所试之法,则往复问答,既尽见其才谋;品藻甄升,信无遗于器业。此设制科,其利二也。与人为害者,募之入军,则乡闾静谧。在官未理者,命之移任,则臧否详明。税赋蠲减,则民稍苏。流亡优复,则民不散。放筦榷之利,则米麦可充于边备。减关市之征,则商旅交通于万物。暂如此五年,则关辅之民必安;暂如此十年,则灵武之役必息。若以此下主者,若以是问有司,必以臣不达时机,必以臣不谙世务,必以臣只知蠲减赋税以息黎元,而不知供军日费之多少,必以臣只知除放筦榷以安疲俗,而不知岁计备边之盈虚。臣岂不知沿边有屯兵,岂不知备边须积粟,岂不知岁时衣裘之赐锡,岂不知将卒酬赏之颁宣,岂不知上供京师之货财,岂不知量留州郡之物色。然以臣所见,则帝王所务,当务广大;官吏所守,各守职司。所职为主计之臣,不得不聚敛供亿;所司在主计之职,不得不经度有无。然天生时而地生财,下用力而上节用。时不可失,故授时劝农,使不失时;财生有数,故务穑劝分,使不乏用。财之生也有数,上之用也有节,则民力不困,国用常丰。今未喻国家有九年之蓄乎?未喻西北隅边郡有六年之蓄乎?未喻陕西二十五州军有三年之蓄乎?访闻籴麦籴谷,以充折变;将无作有,以应供输。谓供输不得不然,不然则军储无备;谓折变不得不然,不然则军食不充。若如是,可见陕西二十五州军无三年之蓄。加以民忧再送灵州粮草,臣虑变故从此生,臣忧祸乱从此起。变故未生,陛下得不虑之?祸难未起,陛下得不思之?若以灵州送粮草之人,死者十馀万,已应地震之灾,即国家昨已降敕榜抚谕轸恤也;若未应地震之灾,则臣虑变故起于关辅。关辅既有变生,则西川上供钱帛恐未能上供,南北常贡物货亦未得常贡。上供既有阻,常贡复未来,乃是国家只知督责关辅之货财,只知供备灵武之粮草,是急小利而忽大利,舍远图而劳近谋。愿陛下谋之。谋之于未兆则易谋,理之于未乱则易理。臣又闻朝廷昨差使臣往谕迁贼,以礼义观其来意,以恩信导其归心。李继迁既忽闻朝廷告哀,亦能举部族大临,缟素受命,贡奉谢恩。既未闻乞守塞垣,又未闻乞归朝阙。大臣必有拟议,必有臧谋;谋之允臧,计必先定。今山陵既在近,边塞虽无虞,黎元尚未苏,仓库尚未实,边防或有骚动,朝廷何以枝梧?关辅或有乱离,朝廷何以制禦?谋之正在今日,理之正当是时。时不再来,又不可失,无使有心者知关辅乱而知剑阁可守,无使适变者见关辅乱而谓天堑可凭,无使关辅所得之货财不侔吴蜀所得之货财,无使关辅所守之疆土不侔吴蜀之疆土。关辅静则蜀货吴财交至,关辅乱则剑外江南各有所守。此所谓舍小利而必得大利,无远虑则必有近忧也。

背景

宋真宗至道三年(公元 997 年),北宋面临着复杂的局势。在西北边疆,灵武问题困扰着朝廷,长期的军事行动使得关辅地区百姓负担沉重,民生困苦。同时,自然灾害频发,如多地发生地震,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在此背景下,田锡向宋真宗呈上《论安关辅奏》,旨在为解决当前危机、安定关辅地区乃至全国局势提出建议。

作者当时身份

田锡在北宋为官,以敢于直言著称。此时他作为朝廷官员,密切关注国家时政和民生状况,凭借自己对局势的洞察和思考,向皇帝进谏,试图影响朝廷决策,以改善国家面临的问题。

内容解读

对皇帝的赞扬与切入主题

田锡开篇称赞宋真宗临御以来以仁观政、以礼待臣,处理事务圣智渊深、驭下宽严有度。随后话锋一转,表明虽未见时政和君主过失,但认为自己可以就黎民利害发表看法,进而引出核心议题——安关辅。

阐述舍灵武与安关辅的关系

田锡认为当前最大的利害关系在于舍弃灵武。他指出舍弃灵武可避免兴兵,停止粮草运输,从而使关辅地区安宁。关辅安宁则四方无忧、四夷无事。强调关辅地区的重要性,其稳定是国家整体稳定的关键。

分析关辅地区的现状与隐患

现状:关西二十五州军因灵武之役疲惫不堪,加上降雨失常,秋田失种,府库空虚,仓廪不实,百姓生活困苦。

隐患:田锡以去年多地同日同时地震为例,认为这是异常现象,预示着未来关辅地区可能出现更大问题。若西戎、北狄趁机侵扰,朝廷将难以应对。而且一旦关辅地区出现寇盗作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其他地区也出现不稳定因素。

提出安关辅的具体措施

修德方面:以诚信感动神明,以言行影响天地,以简易方式处理机务,以清静无为安抚百姓。

具体举措:

经济措施:减轻关市征税,放开专卖利益,减免租赋,优待流亡百姓。

人员管理:招募危害乡里的人入伍,调任不称职的官员。

人才选拔:设立制科,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等多种科目,选拔各类人才为朝廷所用。

农业扶持:铸造农具、储备种子借给百姓,免除五年租税,期望十年内人口繁衍、经济恢复。

屯田益处:设置屯田可使弃本逐末的人回归户籍,增加粮食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制科好处:采用汉代公孙弘、董仲舒所试之法设置制科,能全面考察人才才能谋略,选拔出优秀人才。

回应可能的质疑并强调紧迫性

田锡预料到自己的建议可能被认为不切实际,不懂供军费用和备边需求等。但他强调帝王应着眼于广大民众,官吏各司其职。同时指出当前关辅地区储备不足,百姓担忧再送灵州粮草,可能引发变故。朝廷不应只注重眼前小利,而忽视关辅地区稳定这一大利。呼吁皇帝在未出现变故和祸乱之前早做谋划,因为关辅地区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其他地区的物资供应和国家的整体稳定。

总结

这篇奏疏围绕北宋初期的局势,重点论述了关辅地区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安关辅建议。田锡从国家整体战略出发,分析了灵武问题与关辅稳定的关联,通过对现状的剖析和隐患的揭示,强调了采取措施的紧迫性。奏疏体现了田锡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为研究北宋初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对如何应对危机、稳定局势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袁小宁(宁夏文史研究馆原研究员 北方民族大学北方语言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