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老牌贸易企业,为何突然成为资本市场的“香饽饽”?上海物贸(600822)近期动作频频——数据产品挂牌交易所、联手区块链企业、国资改革加码,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正文
1. 老牌国企的“新身份”上海物贸成立于1993年,1994年登陆上交所,是上海国资委旗下百联集团的核心企业。传统业务以金属贸易、汽车销售、化工批发为主,手握多个“硬核”交易市场:上海有色金属交易中心、上海危险化学品交易市场、旧机动车交易市场等。尽管2024年业绩下滑(营收缩水超20%),但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逆势增长30.58%,为转型埋下伏笔。
图片来源于网络
2. 三把火点燃热点
第一把火:数据产品挂牌旗下“上海有色金属交易中心”研发的“有色金属现货指数查询”,2024年成功挂牌上海数据交易所,成为国内首批生产资料数据产品。这意味着其行业价格数据从“自用”转向“市场化交易”,跻身数字经济新赛道。第二把火:区块链战略合作2025年6月5日,有色金属交易中心与区块链技术企业“浦江数链”签署协议,共建“有色金属贸易综合服务链”。浦江数链直言要“深化区块链赋能”,推动贸易流程可信化、智能化。第三把火:国资政策东风上海市国资委7月强调“探索区块链在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的应用”。作为亲儿子,上海物贸自然成为政策落地首选试验田。图片来源于网络
3. 暗藏的矛盾与野心表面看是技术升级,实则暗流涌动:
传统业务的焦虑:2024年营收下滑近三成,倒逼公司转型;收购危化品交易市场股权、拓展化工交易,暴露对单一金属贸易依赖的担忧。数据价值化的挑战:数据要素虽挂牌,但如何变现?区块链合作尚未披露具体场景,被业内质疑“概念先行”。国资改革的缩影:上海物贸如同上海国企改革的“探路石”——既要扛住业绩压力,又要带头闯关数字化。图片来源于网络
4. 基本面里的“底牌”
技术储备:旗下物流公司已建成“智能物联网仓库”,用二维码跟踪货物、GIS系统监控全流程,为区块链应用打下基础。隐形资源:坐拥上海多个实体交易市场,提供真实贸易数据场景59,这是纯技术公司难以复制的优势。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语
上海物贸这场“三连动”,看似数据与区块链的时髦组合,实则是老牌国企在数字经济时代的自救与突围。左手政策东风,右手市场焦虑,它能否把“数据挂牌”变成真金白银,才是真正的考题。 至于资本市场的热情?且看那句老话:“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