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验钞机查出是假的真币:记第三套人民币十元大团结验钞趣闻

· 快讯

第三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于1962年4月20日开始发行的,与第二套人民币“币价相等”,并在市场上,与之混合流通。

第二套人民币与第三套人民币相比,取消了3元纸币,增加了1角2角5角1元四种金属币。

纸币中的“中国人民银行”六字,由马文蔚先生书写。币面上两方印章,分别是“行长之章”“副行长之章”,背面印有“汉语、拼音、蒙古文、维吾尔语、藏文、壮文”,六种文字书写的“中国人民银行”的字样。

第三套人民币1962年4月20日发行枣红色一角纸币起,到2000年7月1日止,历时流通38年。

第三套人民币10元面值纸币,俗称“大团结”,正面形象为“工农兵”形象。

中国人民银行于1966年1月10日发行第三套人民币10元券,即1965年版10元券。

该票面后期发行的一小部分,因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趣闻,给人民币防伪工作造成不小的压力与被动,也给基层人民银行带来了不少麻烦。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部分从印钞厂调拨到基层银行,已发行到民间的10元券,在存储时,验钞机会不断发出异常警示信号,经人工查验,并未发现有假。

但用验钞机反复检测,还是会认为有“问题”,这使得在银行,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专家,迷惑不解?

与此同时,其它金融收兑机构,也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这种不正常现象,立即引起中国人民银行的高度重视。

印钞厂的技术人员,对这些10元券,核查了印钞批次与编号,对所采用的原料工艺过程,逐一排查,终于在票劵背面天安门图案的“上方、左、右两边的彩色油墨中”,发现了问题所在。

原来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引进国外——奇奥利公司的“胶凹联合印钞机”两台。分配给了北京五四一厂与上海五四二厂各一台。

按与外商合同规定,该设备试印了1965年版10元券。一部分彩墨由田西克罗公司提供。该公司只注意了墨色,没注意彩墨成分中,含有超标的“荧光粉”。

根据工艺要求,胶印必须采用“紫外光”来干燥油墨,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包括“荧光粉”在内的一些化学品含量,降到最低。因化解能力有限,且验钞机色谱识别系统,能力超强,对超标的化学物质,有强烈的排斥作用,一验,验钞机就报警!

自1987年7月至1989年3月,两印钞厂,至少有五组冠字编号,其中三字冠少,两字冠多,编号,如北京五四一厂的IVVI00000001---70000000,不低于16亿元金额的票券,发往全国各地。

中国人民银行,出于“量大、面广,以及人民币信誉”等多种因素考量,对未发出的10元券,采取“就地封存”;对已发出的10元券,采取“不明示通告”,“只收不付,秘密收回”的策略。

所以,1987年的第三套人民币10元大团结,真出现过,验钞机查出是“假的”,真币!

现在,这种冠字编号的10元大团结,在市场上很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