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虚拟货币和金融交易领域,“跑分”一词近年来频繁出现,伴随而来的是各类法律风险和资金安全隐患。作为专注于虚拟货币领域的律师,吴燕蕾今天将为大家拆解“跑分”的常见形式及其背后的法律陷阱,尤其是高净值人群更需警惕!
一、什么是“跑分”?本质是为违法犯罪“洗钱铺路”
简单来说,“跑分”是指通过个人或他人账户(包括银行卡、支付账户、虚拟货币钱包等),协助转移、套现、流转非法资金(如诈骗、赌博、走私等犯罪所得),从而赚取“手续费”或“佣金”的行为。看似“低门槛赚快钱”的背后,实则是为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关键帮助,涉嫌严重违法犯罪。
二、三大常见跑分模式对比:风险层层升级
1. 取现跑分:最基础却最易“踩雷”
- 操作方式:利用个人银行卡或支付宝、微信等支付账户,为他人提取现金,或通过扫码、转账等方式协助资金流转。
- 风险点:
✅ 资金来源多为诈骗、赌博等非法所得,一旦被警方追踪,账户会被冻结(可能涉及多张关联账户);
✅ 即使本人不知情,若无法证明“资金合法性”,可能被认定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称“帮信罪”),面临拘役、罚款,甚至影响征信。
2. 黄金跑分:高隐蔽性的“洗钱进阶版”
- 操作方式:通过购买实物黄金(如金条、金饰),再转卖套现,利用黄金的“硬通货”属性掩盖资金流向,甚至涉及跨境走私。
- 风险点:
✅ 若黄金交易链条涉及非法资金(如电信诈骗、贪污贿赂所得),可能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跨境交易还可能触犯走私罪,面临更严厉的刑事追责。
3. 买卖U跑分:虚拟货币领域的“洗钱新套路”
- 操作方式:通过USDT(泰达币)等稳定币进行“换币”操作,将人民币兑换为虚拟货币,再转入他人钱包,最终在境外平台变现,伪装成“普通加密货币交易”。
- 风险点:
✅ 即使自称“只赚差价”,若明知对方利用虚拟货币转移非法资金(如跨境赌博、洗钱),仍可能被认定为“洗钱罪”共犯,最高可判10年有期徒刑;
✅ 币圈平台监管严格,账户一旦被风控,资金可能永久冻结,无法追回。
三、普通人如何避坑?这3条红线坚决不能碰!
1. 拒绝“账户出租/出借”:任何形式的出售、出租银行卡、支付账户、虚拟货币钱包,都是违法行为,切勿因“小额佣金”沦为犯罪工具。
2. 警惕“高收益低风险”话术:跑分平台常以“兼职赚钱”“轻松躺赚”为噱头,背后必然伴随极高法律风险,天上不会掉馅饼!
3. 交易前核实资金来源:若涉及大额货币兑换、黄金交易或虚拟货币转账,务必要求对方提供合法资金证明,避免“被动违法”。
四、律师提醒:跑分不是“擦边球”,触碰必担法律责任
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跑分行为视情节轻重,可能涉及:
帮信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处3-7年有期徒刑)
洗钱罪(最高可处10年有期徒刑及5%-20%罚金)
尤其是高净值人群,更应注意资金流转的合规性——不要以为“自己不直接参与犯罪”就安全,为违法犯罪提供“技术支持”或“账户帮助”,同样会被追责!
结语:守护账户安全,就是守护法律底线
跑分本质是“为虎作伥”,任何侥幸心理都可能让你付出惨痛代价。作为虚拟货币领域法律从业者,吴燕蕾律师建议:遇到不明资金交易需求,第一时间咨询专业律师,切勿因小失大。记住:合法合规,才是长久之计!
#虚拟货币 #区块链 #跑分骗局 #法律科普 #金融风险
(本文由虚拟货币吴燕蕾律师团队原创,关注我,获取更多加密货币合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