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世民
一、太原起兵后的功勋与隐忧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年仅十九岁的李世民是这场变革的重要推动者。史载他“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为起义暗中积蓄力量,最终促成父亲下定决心。在西进关中的征程中,李世民率军攻克霍邑、大破宋老生,一路所向披靡,成为唐军的核心战力。
李渊图片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的功勋更是如日中天。武德元年(618年),他击败薛举父子,平定陇右;武德三年(620年),击溃刘武周收复太原,解除北方威胁;次年,他围洛阳、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一举平定中原,被李渊册封为“天策上将”,位在诸王之上。
随着战功累积,秦王府成为人才荟萃之地。房玄龄、杜如晦为他运筹帷幄,李靖、李世勣替他征战沙场,尉迟恭、程知节更是贴身护卫。李世民还开设文学馆,延揽十八学士,形成了集军政、智囊于一体的强大势力。这种“功高震主”的态势,既让李渊忌惮,也让太子李建成坐立难安。
二、东宫与秦王府的明争暗斗
李建成虽为嫡长子,却在开国战争中功绩远逊于李世民。为巩固储位,他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形成“东宫集团”。双方的较量从朝堂延伸到后宫:李建成通过尹德妃、张婕妤等嫔妃,不断在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李世民则凭借军功与朝臣支持,多次化解危机。
武德五年(622年)起,矛盾逐渐升级为实质性打压。李建成先是试图用重金收买尉迟恭,遭拒后将其下狱;又借故将程知节调任康州刺史,意图瓦解秦王府武将班底。更严重的是,他计划在出征突厥时,让李元吉统领秦王府旧部,实则想借机剥夺李世民的兵权。
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曾邀请李世民赴宴,席间李世民突感心口疼痛,被送回府后“吐血数升”,虽未殒命,却让双方的矛盾彻底公开化。此时的李世民深知,若再退让,不仅自身难保,追随自己的部下也将沦为刀下之鬼。
三、玄武门的黎明:决断时刻
武德九年六月,突厥来犯,李渊命李元吉率军出征,太子府的冯立、薛万彻等将领悉数编入其麾下。李世民得知,这是李建成借出兵之名,彻底清空秦王府力量的最后一步,遂召集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心腹,定下“先发制人”之计。
六月初三夜,李世民入宫向李渊密奏,揭露李建成、李元吉与后宫嫔妃私通,并声称“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李渊虽惊疑不定,却下令次日召兄弟三人入宫对质,这恰好给了李世民部署的机会。
初四凌晨,长安城还在沉睡,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恭等十余人伏兵于玄武门内。这里是李建成、李元吉入宫的必经之路,而守卫将领常何早已被李世民策反。当李建成、李元吉行至临湖殿时,见禁军侍卫神色异常,立刻察觉不妙,调转马头想返回东宫。
“太子留步!”李世民从暗处冲出,搭弓射箭。利箭破空而去,正中李建成咽喉,他应声坠马而亡。李元吉惊慌失措,拉弓射向李世民,却因慌乱未能射中。双方混战中,李世民坐骑受惊奔入树林,被树枝绊倒。李元吉追上,夺过他的弓,想用弓弦将其勒死。
危急时刻,尉迟恭率七十余骑赶到,大喝一声吓退李元吉。李元吉转身逃往武德殿,尉迟恭紧追不舍,一箭将其射杀。此时东宫与齐王府的精兵闻讯赶来,猛攻玄武门,薛万彻甚至扬言要攻打秦王府。尉迟恭当机立断,手持李建成、李元吉首级示众,东宫将士见主帅已死,顿时溃散。
四、尘埃落定:从太子到帝王
玄武门的厮杀声传入内宫,李渊正在海池泛舟。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持长矛闯入,跪地禀报:“太子、齐王作乱,秦王已将其诛杀,恐惊动陛下,特来护驾。”李渊望着眼前杀气腾腾的将领,再看看远处的血迹,瞬间明白局势已不可逆转。
当李渊召集裴寂、萧瑀等重臣商议时,萧瑀直言:“建成、元吉本未参与起义,又无功于天下,却嫉妒秦王功高,故有此变。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若立为太子,天下必安。”李渊点头应允,当日便下旨:“诸军并受秦王处分。”
六月初七,李渊正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诏书称其“夙禀生知,识量明允,文德武功,平一天下”。此后,李世民以太子身份处理朝政,赦免了李建成、李元吉的余党,稳定了朝局。两个月后,李渊颁布禅位诏书,自称太上皇,迁居大安宫。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登基,改元贞观。这场始于兄弟阋墙的权力更迭,最终以最惨烈的方式落幕。而站在新王朝的起点上,李世民或许早已明白:唯有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才能让这场黎明前的血色,最终沉淀为历史深处的回响。
2025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