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块钱的跨国转账,华强北的商户们开始悄悄用了

· 头条

深圳华强北的电子卖场里,商贩们正扯着嗓子吆喝“内存条清仓”“显卡骨折价”,角落里却有人悄悄贴出一张A4纸——“收U,汇率私聊”。这玩意儿听着高大上,其实跟游戏厅的代币差不多,1个U=1美元,能绕开银行直接跨境转账,手续费还低得离谱。但多数商户摸不着头脑:“这不就是比特币吗?有啥新鲜的?”

稳定币的逻辑简单粗暴:你存1万块人民币,它就在区块链上生成等值的“电子美元”。跨境交易时甩开银行,几分钟到账,手续费可能连一杯奶茶钱都不到。按说这该是出口商家的福音,但赛格大厦里卖主板的老板娘甩手一挥:“老外要付美元?支付宝转呗,手续费顶多一瓶可乐钱。”隔壁修手机壳的摊主更直白:“我连微信分账都整不明白,哪敢碰这玩意儿?”

倒是几个胆大的商户偷偷试水。听说有做外贸的3C商家收到过“U付款”,但到账后立马换成人民币,“攥手里怕它突然崩盘”。也有“U商”在暗处收币,五万个起收,现金交易,价格比银行汇率低两个点。听起来像地下钱庄?但人家振振有词:“区块链时代了,咱这是科技红利。”

可科技的底裤未必干净。国际清算银行早就敲过警钟:稳定币这玩意儿一旦暴雷,可能比P2P跑路还凶残。发行方若挪用储备金搞投资,或是被黑客薅了羊毛,持有者分分钟血本无归。国内监管部门更是一再警告,拿稳定币当理财产品卖,纯属非法集资。但总有人不信邪,听说前阵子还有人举着“年化收益15%”的旗号忽悠大妈们换U理财。

说到底,稳定币对普通人就像华强北的这张A4纸——热闹归热闹,真要掏钱还得掂量掂量。跨境支付省下的钱可能赶不上踩坑的风险,更别说这玩意儿连合法身份都没混上。倒是那些盯着“科技红利”的投机客,八成又在憋着下一轮击鼓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