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在朝鲜若是月入2000块人民币, 算是哪种生活水平? 朝鲜姑娘告诉你

· 头条

清晨六点,平壤大同江畔飘着薄雾。58岁的国营商店售货员崔英姬轻轻掩上家门,褪色的工作服口袋里装着两枚水煮蛋——这是给孙子留的早餐。作为拥有三十年工龄的老员工,她每月工资折合人民币2160元,在邻居们眼中已是"体面人家"。街坊们不知道的是,这份工资要养活三代五口人。

在这个被重重谜团包裹的国度,普通退休金每月仅400元左右,年轻人起薪多在300-500元间。崔英姬的工资能突破两千元,全因她三十年全勤换来的"功勋员工"补贴。在朝鲜,像她这样月入两千还能养活全家的主妇,堪称生活智慧的集大成者。

国家配给的底色

崔家的老式公寓里,阳光透过蕾丝窗帘洒在五斗柜上。最顶层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摞红色小本,这些福利凭证比存折更珍贵

住房证:72平米三居室零租金

粮本:每月45公斤平价粮(大米0.1元/斤)

医疗证:覆盖全家五口的免费医疗

"去年小孙子肺炎住院两周。"崔英姬抚摸着医疗证上的烫金字样,"结账时医生只说把证收好。" 在朝鲜,这种深入骨髓的安全感构筑了生活的底色。

三代人的精算术

厨房里,崔英姬正在施展"魔法"。凭粮本购买的鸡蛋(0.5元/个)裹上自制辣酱,变成黑市上价值5元的"风味蛋"。中国产的挂面分装成小捆,每捆加价0.5元转卖给邻居。这些微操作每月能增收200元。

"这是妈妈传下来的生存术。"她掀开泡菜缸,底层埋着珍贵的牛肉——市场价200元/公斤的奢侈品,她每次只买二两,切成薄片冻在旧暖瓶里,每次汤里放两片提鲜。

最奢侈的消费是给女儿买的那双人造革短靴。在光复百货柜台前犹豫三周后,她终于掏出580元。"售货员都认得我了。"崔英姬笑着展示鞋柜里的战利品,"这双鞋顶普通工人两个月工资,但能穿五年。"

被托举的尊严

周三下午的社区诊所,崔英姬搀扶丈夫做理疗。老人因早年煤矿工作落下腰疾,每次30分钟的针灸治疗完全免费。"要是没有国家兜底..."她望着治疗室墙上的金日成画像喃喃道。

窗外的社区广场上,退休老人正在打门球。85岁的朴大爷曾参加上甘岭战役,如今住在政府分配的养老公寓。"我每月退休金450元,但看病吃药全包。"他拍拍崔英姬丈夫的肩膀,"咱们这代人,国家管到底。"

变化在崔家的餐桌上悄然显现。女儿美兰在涉外酒店当清洁工,月薪可达1800元。她带回家的日本巧克力(市场价300元/盒),让孙子兴奋得整晚睡不着。"现在年轻人不一样了。"崔英姬小心地收起糖纸,"美兰说要攒钱买中国智能手机。"

这些积蓄源自崔英姬独创的"三屉存钱法":

左边抽屉:工资到账先存300元死期

中间抽屉:代邻居腌泡菜月赚150元

右边抽屉:收集涉外酒店废弃洗发水分装出售

最珍贵的是一只铁皮饼干盒,里面装着全家五年攒下的两万元"梦想基金"。每当美兰夜班归来,母女俩就着节能灯光数钞票:"等攒够数,给你爸换个人工关节。"

立冬那晚,崔家飘出人参鸡汤的香气。崔英姬从市场咬牙买了半只鸡(120元),配上粮本兑换的人参须。当蒸汽模糊了窗玻璃,她忽然想起四十年前的新婚夜——那时全家月收入不到百元,喝碗鸡蛋汤就是盛宴。

"现在孙子顿顿有蛋吃。"她把鸡腿夹进老人碗里。记账本上,本月奇迹般结余502元。这个朝鲜主妇用三十年练就的生存智慧,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织出温暖的网——国家兜住生存的底,她用双手挣来生活的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