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标志着美国在联邦层面建立了首个稳定币监管框架。特朗普在签字仪式上宣称:“稳定币将增加对美国国债的需求、降低美国利率并确保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

这项法案的签署并非偶然。就在前一天,美国众议院刚刚通过三项加密数字货币相关法案,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已从2020年的约50亿美元飙升至2025年的超26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80%。
渣打银行预测,到2028年这一数字可能达到2万亿美元。
01 稳定币的本质:区块链上的“数字货币”
当我们谈论稳定币时,首先需要理解它的核心定义:一种价格相对稳定的加密数字货币。它与比特币同属加密货币范畴,但通过锚定法定货币、大宗商品或算法机制,实现了价值的相对稳定。
知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在接受专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稳定币本质上是一种以法定货币为锚、可以随时交换的货币基金,可以替代银行转账功能。”
稳定币的三大特征
数字性:基于区块链技术,具备交易效率高、成本低、全球通用的特点。
稳定性:与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年化波动率45%以上形成鲜明对比,稳定币大部分时间维持与锚定物“1:1”的固定兑换比率。
货币性:在加密生态中承担“基础货币”功能,为金融活动提供价值锚点。
稳定币如何维持“稳定”?
稳定币的稳定机制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依靠多重保障:
1:1锚定原则:每发行一枚稳定币,就在储备中增加等值资产(如美元);储备资产托管:美元储备由多家资质良好的银行和资管机构托管(如USDC);赎回与销毁机制:持币人可按锚定价兑换回法币,相应稳定币被销毁;套利机制:当市场价格偏离锚定值时,套利者会推动价格回归;02 为什么出现稳定币?国际贸易与商业利益的双重驱动
跨境贸易的“效率革命”
传统跨境支付依赖SWIFT体系,汇款平均成本约 6–7%,某些欠发达走廊可高达两位数,且耗时数天。稳定币通过区块链实现点对点实时结算,手续费降至1%以下,几分钟内完成全球转账。
在阿根廷等通胀高企国家,稳定币已成为民众保值和跨境交易的重要工具,在这些国家的加密货币交易量中占比高达72%。
商业机构的“利润引擎”
从商业角度看,稳定币为发行机构带来双重收益:
交易手续费:华尔街投行将稳定币视为新的“赌桌”,每笔交易都能收取手续费;储备金管理收益:如USDC发行商Circle将610亿美元储备投入短期美债,2024年其利息收入占比达99%;李稻葵教授直言:“这背后有两股力量在推动。一方面是华尔街投行的‘赌场’心态,另一方面是美国政府巩固‘美元霸权’的战略野心。”
03 为什么突然火了?特朗普的美元保卫战
《天才法案》的战略意图
2025年7月18日,特朗普签署的《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引发全球关注。该法案核心内容包括:
要求稳定币受美元或美国短期国债等流动资产支持;发行商需每月披露储备明细;美联储和财政部共同监管大型发行机构;特朗普在签字仪式上宣称:“稳定币将增加对美国国债的需求,降低美国利率并确保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这直接暴露了美国推动稳定币的深层动机。
美元霸权的数字延伸
当前美国国债规模已达36.9万亿美元,稳定币通过将美债作为底层资产,实际上成为了消化美债的新渠道。
04 稳定币与比特币:本质差异与功能互补
虽然常被归为加密货币,但稳定币与比特币存在根本性差异:
价值支撑机制
比特币:完全去中心化,无任何实体资产背书,价值由市场供需决定,2025年5月波动率指数(BVOL)高达62.3%。
稳定币:锚定法币或现实资产,如USDC储备主要配置于短期美债。
功能定位差异
比特币:被视为“数字黄金”,主要用于价值存储和投机,机构持仓占比已升至34%。
稳定币:定位为“数字美元”,核心功能是支付和流动性管理,2025年Q1日结算量突破3000亿美元。
技术架构对比
比特币:采用工作量证明(PoW)机制,交易吞吐量仅7笔/秒,升级缓慢。
稳定币:需定期审计储备资产,香港《稳定币条例》要求发行人持牌运营,美国新法案强制储备资产为美债。
05 全球竞争格局:香港的突围与挑战
在稳定币全球竞赛中,中国香港正采取积极策略:
2025年8月1日正式实施《稳定币条例》;计划2025年发行首只合规数字港元;争夺亚洲数字金融标准制定权;但挑战依然存在。目前非美元稳定币处于发展早期:欧元稳定币市值不足5亿美元,日元、英镑等稳定币市值多在千万美元级别。
写在最后
数字金融的格局正在重塑。欧盟已于6月下旬通过《加密资产市场条例》补充修正案,中国香港的《稳定币条例》即将在8月1日生效,加上美国刚刚签署的《天才法案》,全球稳定币监管框架已初步形成。
国际清算银行发出警告:稳定币可能削弱货币主权并引发新兴经济体资本外逃风险。但技术开放性也为多极化发展打开窗口。随着更多国家加快代币化发展,全球稳定币发行生态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推动国际货币竞争格局重塑。
稳定币的未来,是一场关乎支付效率的革命,更是一场国家金融主权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