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玩U币就被调查?3步教你应对虚拟货币交易中的法律风险

· 头条

近期,不少虚拟货币新手在交易USDT(泰达币)时遭遇“惊魂一幕”:账户突然被冻结,甚至收到警方调查通知,被追问是否“明知资金来源违法”。虚拟货币交易为何成为司法关注焦点?一旦被调查,如何避免“稀里糊涂认罪”?本文结合最新司法案例与法律条文,为币圈新手拆解关键风险点。

一、交易U币可能踩中的3大罪名,你踩雷了吗?

1.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掩隐罪”):最常见“隐形雷区”

根据《刑法》第312条,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收益,仍通过虚拟货币交易协助转移,即构成此罪。2024年江苏案例中,杨某在火币网低买高卖USDT,累计交易713万元,虽自称“赚差价”,但因使用多个账户、交易对手固定且曾被冻卡,最终被认定“明知资金非法”,判处有期徒刑3年。

关键认定标准:

- 交易价格显著低于市场价(如USDT按6.5元/美元收购,正常汇率7元以上);

- 频繁使用非本人账户、匿名聊天工具或现金存取规避监管;

- 曾收到银行冻卡通知仍继续交易(司法实践中视为“应当明知”)。

2.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帮信罪”):新手易触的“轻罪陷阱”

与掩隐罪不同,帮信罪不要求“明知具体犯罪类型”,只需“应知资金可能用于违法犯罪”。例如,某大学生为赚零花钱,将自己的支付宝账户提供给“币商”接收买U资金,累计流水50万元,最终因“账户出租”被认定帮信罪,判处拘役6个月。

典型场景:

- 为他人提供虚拟货币账户代收款;

- 明知对方“跑分”洗钱,仍协助兑换USDT(即使未获利)。

3. 非法经营罪:OTC商家的“高频红线”

2022年广州案例中,陈某长期从事USDT与人民币兑换,被认定“变相买卖外汇”,判处有期徒刑2年。根据央行规定,虚拟货币不属于法定货币,高频次、规模化的OTC交易(如每日交易超10笔、月流水超500万),可能被认定为“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

风险提示:个人偶尔交易(如每月1-2次)通常不涉罪,但职业化“搬砖”“承兑”行为需警惕。

二、被调查时“打死不说”?这3个误区可能加重处罚

误区1:否认“明知”就能脱罪?

司法实践中,“一对一交易”无明确供述时,法院会通过交易时间(凌晨3点频繁交易)、交易对象(对方拒绝提供实名信息)、历史冻卡记录等客观证据推定“明知”。如2024年南通王某案,其通过虚拟账户诈骗USDT,虽辩称“不知是赃款”,但因交易价格比市场价低20%,最终被定罪。

误区2:“我只是赚差价,没直接参与犯罪”

法律不认可“中立帮助行为”抗辩。即使仅赚取0.5%的交易手续费,若交易资金实际为电诈、赌博所得,仍可能构成掩隐罪共犯。2025年湖北某平台34人诈骗案中,下游币商因“协助转移4.6亿资金”,均被以诈骗罪从犯论处。

误区3:配合调查即可自行解决

虚拟货币交易涉及跨境资金流动,案件常由经侦部门主办,一旦被刑拘,需立即委托律师介入:

- 第一时间固定证据:保存交易记录、聊天记录(如对方要求“用USDT避监管”的对话);

- 申请“主观不明知”抗辩:通过交易价格正常、交易对象实名认证、首次交易无冻卡记录等,证明无犯罪故意;

- 利用“先民后刑”程序:若账户被冻结,可先通过民事诉讼证明资金合法来源,再以此抗辩刑事调查。

三、新手必看!3步合规交易指南

1. 交易前:核查资金来源“三要素”

- 要求对方提供付款账户实名信息(与USDT接收地址实名认证一致);

- 拒绝“溢价收购”“私下转账”,坚持通过正规平台交易(如币安、欧易的OTC板块);

- 记录交易对手方联系方式(如手机号、平台UID),留存6个月以上。

2. 交易中:警惕“异常操作”信号

- 对方要求“拆分交易”“多次小额转账”(可能为分散赃款);

- 以“避税”“跨境汇款”为由,要求使用USDT而非人民币结算;

- 交易价格显著偏离市场公允价(如USDT单价低于6.8元或高于7.2元)。

3. 交易后:做好“自证准备”

- 每月导出交易流水,标注每笔交易的资金用途(如“购买海外游戏装备”“支付留学费用”);

- 若账户被冻结,立即联系银行获取《冻结通知书》,查询冻结机关及事由;

- 遇警方问询,明确表示“配合调查但拒绝在空白笔录签字”,同步联系律师到场。

结语:虚拟货币不是“法外之地”,合规意识才是护身符

从“帮信罪”到“掩隐罪”,司法实践对虚拟货币交易的认定日趋严格。新手需牢记:任何脱离监管的“灰色操作”,都可能成为犯罪链条的一环。若已涉及调查,切勿恐慌或对抗,及时寻求专业法律意见,用证据证明“无主观故意”,才是脱罪的关键。

#虚拟货币 #法律风险 #USDT #币圈合规 #刑事辩护

(本文案例及法律分析基于司法实践,具体个案请以专业律师意见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