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姆·奥特曼通过一段视频宣布,OpenAI以65亿美元收购了前苹果设计传奇人物乔尼·艾维的新创公司io。这个尚未推出产品、零收入(即便已有收入)的公司能获得如此天价估值堪称疯狂。但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奥特曼坚信这是本世纪最划算的交易,可能为OpenAI增加1万亿美元的价值。
io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一家"AI伴侣"(AI companion)或"AI设备"(AI device)初创公司。但这对Sam Altman意味着什么?是未来。一个更光明的未来。一个由他主导的世界,而不是现在这个被迫与谷歌、Meta和埃隆·马斯克共享的格局。
无论是被过度使用的标签,还是宏大的梦想,都不足以完整定义io。从某种意义上说,io项目也与苹果公司有关——这家奥特曼最钟爱的企业,完美融合了大胆创新与精妙设计。我想到这样一个类比:正如苹果公司、史蒂夫·乔布斯和智能手机(我们毫无怨言地将其视为数字平台,在上面构建生活、培育关系并消耗近半清醒时间)主导了21世纪前25年那样,OpenAI、山姆·奥特曼和io的神秘产品,立志要定义这个世纪剩下的时光。不过以奥特曼兼具野心与胆识的独特个性,他可能会说:要定义人类文明的剩余时光,而不仅限于本世纪。对他而言,这正是一场无限征程的开端。
这就是io公司。那么io这个(尚未存在的)产品呢?(我会继续用io来指代这家公司和产品,因为我挺喜欢这个名字。)关于产品细节,我们只能依赖《华尔街日报》、彭博社等媒体对Altman向OpenAI员工透露的零星报道。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消息:
与人们自然想象的相反(这让我松了一口气),这个产品并不是手机,也不是眼镜。他们甚至完全抛弃了屏幕,而艾维(Ive)对制造可穿戴体内设备的概念深恶痛绝(行业专家郭明錤推测可能是佩戴在身体外围的设备)。我现在必须承认:摆脱屏幕的前景如此诱人,以至于我差点放下了戒心。我渴望重新获得真实的在场感——人们能彼此眼神交流。我想彻底遗忘"滑动屏幕"这个词,并找回足够的专注力,一口气看完9分钟的产品发布视频。
但我们现在谈论的是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这个一边试图拯救人类,一边却因极度不可信而让左右手分别得出必须驱逐他的结论的人。一个为了掌控自己和公司命运,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甚至两次直面马斯克)的人。一个既有胆识又有定力去实现目标的人。事实上,他已经做到了。io项目究竟是为了更光明的未来,还是为了在将OpenAI转为营利性机构的合法性灰色地带中游走?
但话说回来,在事实浮出水面之前,我并不想妄下定论。让他放手去做吧,不管他在捣鼓什么。然后我们再评判。我真正关心的是,这会对技术格局(technological chessboard)产生怎样的影响——尤其是牵涉到我们这些永远后知后觉的普通大众的那部分。
为什么是 I/O?为什么是现在?未来会怎样?
我通常不会在一篇文章里过多讨论竞争对手,但谷歌I/O大会和OpenAI的io域名之间隐秘的联系,实在让我忍不住思考。别笑,这不是开玩笑。本周同时发生了I/O和io两件事,虽然容易混淆,但确实是个吸引眼球的好标题(虽然我还没想明白具体该怎么写)。
别以为这些命名和时间选择是幼稚的小心眼。我已经看到有人这么说了。这种想法太偷懒了。奥特曼(Altman)会这么小心眼?得了吧。(再说了,"io"听起来既像I/O也像iOS,说不定这才是灵感来源。)所以不,我不认为他收购io域名是为了抢谷歌的风头。说真的,他怎么可能抢得过。看看谷歌那套令人印象深刻的产品发布——我稍后会简单回顾——这种尝试只会显得拙劣又失败,而且考虑到OpenAI去年已经干过同样的事(在2024年I/O大会前一天发布GPT-4o),再加上2025年2月把研究智能体命名为"深度研究",而谷歌早在2024年12月就发布了同名产品,这种拙劣感简直要放大十倍。好吧,也许他们确实挺拙劣的。
我也不认为这是为了嘲讽他们——随意地复制这个名字只是为了惹恼桑达尔和德米斯。奥特曼确实喜欢这样做,但他无法掩饰发布视频的过度制作痕迹。这显得太过刻意了。不过嘲讽确实发生了,就像是一个拿奥特曼开涮的有趣梗,因为他坚称自己"不会过多考虑竞争对手"。(啊,奥特曼,总是如此轻松地展现机智与魅力。)
比起聚光灯下的抄袭、嘲讽和模仿,更重要的是传递一个信息。io(无论是名称还是使命)是一份意图声明,体现了奥特曼的风格:"大块头,眼下这是属于你的世界。"奥特曼深知,按照谷歌的规则,他无法撼动这个帝国。但凭借人类特有的无限能动性(infinite-agency),他坚信自己能开辟一个新世界,在那里谷歌的霸权将变得毫无意义。
io 是那个世界的种子,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播种时机了。
这里插一句相关的趣闻。
对我们来说,Io(木卫一)将成为新的物理家园,就像奥尔特曼希望io(互联网域名)成为新的数字家园一样。
等等,不对。快速搜索后发现,木星(Jupiter)的卫星木卫一(Io)才是真正不适合生存的月球。由于这颗气态巨星的引力造成的潮汐加热效应,它成为了太阳系中火山活动最活跃的天体。地表覆盖着硫磺和熔岩的混合物,几乎没有水分,辐射强度极高,表面温度更是从极寒到地狱般酷热昼夜交替。
因此,如果地球变得不宜居住,木卫一(Io)将是最糟糕的去处之一。我猜奥特曼没仔细考虑过这个名字。又或许他考虑过了。
总之。
这些关于 io 的讨论听起来既荒诞又离奇——AI 伴侣、科技巨头的战争、一个你绝不想造访的月球——但我认为它值得我们聚焦关注:无论接下来发生什么,终有一天当我们回望此刻,会以事后诸葛亮的绝对清晰度意识到,历史的分岔点正是此刻。
就像2007年那样,乔布斯穿着标志性的黑色高领衫走上舞台,揭开了公司最非凡的发明——这个改变世界的产品,或许改变的程度连他自己都始料未及。
就像2007年那样,我至今仍无法确定:在这个我们称之为地球的花园里,那条应该选择的岔路,是否就是我们最终会走上的道路。
我在上文提到,谷歌I/O大会令人惊叹。但用"惊叹"这个词还是轻描淡写了。这简直是惊叹之上的惊叹,因为谷歌和DeepMind(深度思维)已经持续领先很久了。与其说这是黑马逆袭、让人欢呼倒戈的新闻性时刻,不如说更像是对其霸主地位的重申。
热门观点:谷歌始终遥遥领先。过去四年的挣扎——那些宣称搜索巨头已死的头条新闻、分析师强调OpenAI和ChatGPT占据主导的论调、以及投资者公开质疑"谁会成为下一个谷歌"——充其量只是一段中场休息。就像巨兽从冬眠中苏醒需要时间。这是一场全球规模的协同进化,印证了"杀不死你的会让你更强大"这句老话。事实证明,谷歌就是下一个谷歌。
谷歌和DeepMind目前的市场地位强得令人难以置信——只要他们能改进薄弱的营销策略,最终给予用户体验(UX)应有的重视,这种优势就会持续下去——以至于我无需用论据来说服你。事实上,甚至不需要摆事实。下面我用来说明谷歌领先地位的案例,与其细读内容,不如让这份清单的长度本身来说明问题。
那么,就让我像谷歌的一连串成功那样简洁明了地开始吧:
哇。好的。让我们拉远视角。我想看看谷歌的全部实力,用一个随机摩天大楼来呈现(旁边放个山姆·奥特曼作为比例尺)。
怎么回事?我在上面听不见你说话。
让我放大一下看看。
还没完全到位。
再多一点。
io是Sam Altman试图引发地震、撼动谷歌成功高塔的尝试。他计划如何实现这一壮举?通过改变数字世界运行的底层基础(substrate)。和许多人一样,他想要打造下一代计算平台。
Meta和苹果选择制造眼镜。其他公司也曾尝试;Jony Ive对此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我转述如下:"你们做出来的都是垃圾"。Meta、苹果和谷歌并非无懈可击。那些未具名的竞争者也不够强大。与它们都不同,阿尔特曼和OpenAI拥有独特的优势,却没有明显的短板。
ChatGPT 已经成为五六亿甚至更多用户的网络交互界面(interface),这是它的优势所在。其持续增长依赖于计算平台——那些掌控我们日常使用设备的科技巨头,但如果奥特曼(Altman)选择与他们正面竞争,会面临什么风险呢?其实并不多。这正是它的无弱点之处。他稳赚不赔,毫无后顾之忧。
和所有行业巨头一样,数字科技巨头(Digital tech incumbents)有一个致命弱点:它们的商业帝国需要建立在稳固、稳定且无可争议的根基上——手机、屏幕、社交媒体、电脑。它们既承受不起失去这些根基,也经不起根基的动摇。分析师们原以为谷歌会以ChatGPT的形式遭遇创新者困境(innovators dilemma)。但奥特曼另有打算——浅层挖掘永远引发不了地震。
他明白试图扼杀搜索是种倒退思维。他清楚停留在应用层(app layer)格局太小。当他审视谷歌帝国时,他选择向前看、往大想:你构建的一切都建立在底层地基之上。于是他抬头仰望,毫无畏惧,因为他早已站在另一块大陆板块上。
想象一个拥有无限能动性(infinite-agency)之人的思维链条,着实令人着迷:他如何同时驾驭世俗与超然。若无法在现实世界与谷歌抗衡,他便会在旧金山咖啡馆的早餐间隙与照顾幼子的日常中,凭空创造一个新世界。他渴望成为乔布斯那样的人物,却要达成十倍的影响力。我不确定他能否走那么远——这不知该说是野心勃勃还是狂妄自大——但他终将一试。
这一切听起来可能有点疯狂,所以让我用历史来佐证:当你回顾2007年苹果的黄金时代,思考乔布斯的遗产时,能否认他是我们发展道路上的关键转折点吗?
在这场谷歌与OpenAI争夺新时代主导权的较量中,我始终看好谷歌和DeepMind。不过我已经准备好爆米花了,因为这注定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精彩的科技对决。